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當前位置:首頁技術文章

      • 20224-19
        基于PμSL 微尺度3D打印的三維微柱陣列電極

        微芯片電化學檢測系統(microchip-basedelectrochemicaldetectionsystem,µEDS),是一種基于電化學方法與微流控技術的檢測平臺,其具有高靈敏度、極少試劑消耗、快速檢測、可適性高、自動化等優點,常用于現場實時應用場景,比如床邊檢測等。此類芯片中核心組件是微電極,其檢測性能尤為關鍵。傳統的微電極主要是二維或平面式的結構,如環狀、帶狀、平板式。另一方面,具有三維結構的微電極因其更大的反應面積和優異的檢測靈敏度已獲得越來越多研究學...

      • 20224-18
        基于PμSL 3D打印的導電點陣結構用于多模態傳感器

        介觀尺度(10μm-1mm)的3D點陣結構為新應用領域提供了最佳的幾何結構,例如輕質力學超材料、生物打印組織支架等。其周期性、多孔的內部結構為調諧3D點陣結構對力、熱、電以及磁場的多功能響應提供了機會。借助這種結構優勢,多材料3D點陣結構可用于實現器件的多功能性。由于傳統微加工技術在復雜三維結構制造方面的局限性,而3D打印技術在制備復雜三維結構方面可較好的克服這一局限性。目前,研究人員基于擠壓成型、立體光刻(SLA)等3D打印技術制備了金屬點陣或者復合材料點陣實現結構的功能化...

      • 20224-15
        3D打印多仿生槽錐刺結構實現跨氣-液界面微油滴高效定向操控

        復雜環境下的低表面能液滴操控對于混合液相分離、化學微反應廢物處理等能源、環境與健康領域的應用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具有液體靶向運輸控制功能的仿生結構表面為微滴操控提供了一種能耗更低、制備工藝更簡單的解決策略。目前實現基底表面液滴智能運輸主要依賴于材料潤濕性梯度和結構的不對稱性,且相關研究均集中于水處理。油等低表面能液滴的低接觸角滯后和接觸線滑移使其相比水運動路徑更難控制,盡管具有親油表面的傳統圓錐形結構可以實現微油滴的自運輸,但復雜環境下的實用性、大容量自發連續低表面張力微液...

      • 20224-14
        基于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打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設計與制造

        隨著柔性電子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用來監測人類生理指標(如心跳、脈搏、運動周期、血壓等)和機械運行狀態(如主軸跳動、機器人運動狀態感知等)信號的可穿戴電子器件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可穿戴電子器件的共形設計和制造使其在電子皮膚、柔性傳感和人工智能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當前,大多數電子器件是利用光刻、壓印技術和電子束在硅表面進行制備。然而由于缺乏彎曲表面的加工工藝,要制備與復雜曲線表面(例如人體關節)共形的電子器件尤為困難。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打印技術(PμSL)...

      • 20224-13
        基于小球藻細胞的磁性復合多聚體微機器人用于高效靶向給藥

        微納機器人在低雷諾數流體中可將能量轉化為有效運動,因此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近年來,磁性微納機器人作為一種有發展前景的靶向給藥平臺而受到了特別的關注。科研工作者設計了不同的磁性微納機器人用于高效遞送抗癌藥物至靶向腫瘤部位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研究發現,作為體內給藥的平臺或載體,一方面,微納機器人的生物相容性是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微納機器人的重構對于其在復雜變化環境中高度靈活地完成給藥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來說,微納機器人的研究在同時滿足這兩方面的要求上仍具有一定的...

      • 20224-12
        仿松針多級非對稱結構超疏水表面多尺度液滴定向輸運

        液滴的自發定向輸運在芯片實驗室、能源電力系統、油氣輸運、水收集和除濕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其主要取決于表面形貌結構和化學組成的非對稱性,具體表現為浸潤性梯度、各向異性結構和曲率梯度等。液滴輸運的速度和距離是判定輸運效率的有效指標。合理的設計并制備表面結構是實現快速、長程的液滴自發定向輸運的有效方法。然而,傳統的加工技術加工精度較低、加工結構單一,很難滿足結構性能要求。近日,大連理工大學馮詩樂副教授,受松針表面多級非對稱結構啟發,使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PμSL3D打印...

      • 20224-11
        基于PμSL 3D打印的水凝膠用于柔性熱響應智能窗

        通風、空調、照明、供暖等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40%以上,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人口持續增加,極大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因此,基于外界環境條件調節太陽輻射的智能窗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該智能窗可通過感知外部刺激(如光、熱、電等)而產生相應的光學性質變化,從而選擇性地吸收或反射太陽輻射,達到改善室內光強、溫度的目的。根據制備材料常分為熱致變色智能窗、光致變色智能窗、機械致變色智能窗以及電致變色智能窗。其中,熱致變色智能窗因其對天氣和溫度的適應性響應而得到廣泛的研究。近年來,熱響應水凝膠在...

      • 20224-8
        精密3D打印構建仿生麥芒分級系統用于高效霧水收集

        霧水收集對解決水資源短缺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提升霧水收集效率一直是研究熱點。高效的霧水收集需要同時滿足高效捕捉和快速傳輸兩個嚴苛的條件。受大自然啟發,制備合適的仿生系統被認為是實現這兩個嚴苛條件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制備的仿生系統結構單一,精度較低,無法實現高效的霧水收集。近日,西南科技大學李國強教授領導的仿生微納精密制造團隊,受小麥麥芒啟發,利用PμSL3D打印技術(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S130)構造了仿生麥芒分級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霧水收集。...

      共 560 條記錄,當前 62 / 70 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跳轉到第頁